新闻动态
学术活动
何嘉松、童真教授学术报告(2013年10月26日)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13-10-25 浏览次数:84
 

报告人和单位/报告题目

 

何嘉松研究员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

报告题目:博士生一对一因材施教的传承与实践

 

童真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报告题目:高力学性能纳米复合水凝胶

 

报告时间

2013年10月26日 (星期六) 下午2:00

报告地点

中科大东区环境资源楼939会议室

 
 
童真(Tong Zhen),男,1956年6月生于天津市。1982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化工二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82年10月至1988年3月在日本大阪大学留学,师从藤田博教授和寺本明夫教授,先后获理学硕士和理学博士学位。1990年12月晋升为教授,1994年11月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2000年9月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现任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学校党委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及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教育部聚合物分子工程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中科院广州化学所纤维素化学开放实验室学术会副主任、《科学通报》特邀编辑、《高分子学报》编委、《功能高分子学报》编委、《华南理工大学学报》副主编等职。
   童教授长期从事高分子学科基础研究,研究方向是功能高分子材料结构与功能效应。80年代,在高分子溶液热力学研究中,取得了高水平的创新性成果,在某些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证明了θ温度下高分子-溶剂体系的第二维利系数与高分子的分子量无关,这是理解θ温度以下的高分子溶液性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事实;提出了新的高聚物-溶剂准二元体系Gibbs自由能表达式,可以接近定量地描述聚苯乙烯-环己烷体系的相平衡;导出了一个比较简单而有明确物理意义的三元体系相互作用函数,并从聚苯乙烯/聚异戊二烯/环己烷等三种三元体系的实验证实,为研究高聚物-高聚物的热力学相容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90年代,童教授开展了聚电解质凝胶领域的研究,主要成果是实验证明了强电解质凝胶与弱电解凝胶的溶胀平衡、体积相变方面的差异来源于电离基团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强度的不同,提出了电解质强度的观点;发现了高电荷密度的磺酸基凝胶中存在反离子凝聚现象,正确地解释了电解质凝胶在不同盐溶液中的溶胀曲线;发现电解质凝胶网络弹性的电荷密度依赖性,说明了内能弹性对电解质体系的特殊贡献;在简单的有机溶剂中首次发现了聚电解质凝胶的体积相变和溶胀迟滞现象,证明了多重极子的存在与作用。最近正在开展聚电解质聚集行为的荧光光谱研究、高分子稀土配位发光材料、功能性微凝胶与生物相容纳米胶囊、药剂辅料用羧甲基纤维素钙生产工艺的开发、阴极电泳涂料开发、天然多糖等聚电解质物理凝胶化等工作。
   童教授先后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资助优秀年轻教师基金、霍英东教育基金、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基金、博士点基金、国家“攀登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资助;在Macromolecules、Polymer、《中国科学B》等国际权威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大多被SCI收录并被多次引用(约200次);申请发明专利10项,6项已获授权。多次参加重要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应邀到世界著名大学及研究机构做学术报告;曾与日本大阪大学、九州大学和德国Mainz大学合作科研。1991年与2000年先后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次,获第六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被国家有关部委及广东省授予“有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广东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童真教授知识面宽广,治学严谨,一直承担研究生学位课程“高分子材料结构的近代分析测试”等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至今为止,毕业研究生有的在政府结构任职,有的在国内外著名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美国Ohio州立大学等)继续深造或工作,还有的在著名企业(P&G、3M、BASF、平安保险等)工作。
   现拥有Rheometrics的RFS-2流体粘弹谱仪、Waters的GPC仪、Hitachi的F-4500荧光光谱仪、UV-3010紫外-可见光吸收光度计、Zeiss带热台偏光显微镜、ALV激光光散射仪、Alpha 1-4冷冻干燥机、高速离心机等大型设备及必需的小型制备、分析仪器,并有多台计算机,已上网运行。
 
何嘉松研究员
 

Polymer Chemistry and Physics

Tel:

+86-10-62613251

 

Fax:

+86-10-62613251

E-mail:

hejs@iccas.ac.cn

Address:

Institute of Chemistr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P.R. China

Group Page

 

EDUCATION

  • 1985 Ph.D., Polymer Science, ICCAS 
  • 1981 M.S., Polymer Science, Graduate School,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1966 Polymer Physic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WORK EXPERIENCE

  • 2002 Professor, Graduate School,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1996 Director of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ngineering Plastics, ICCAS
  • 1994 Professor, ICCAS
  • 1987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in DSM Research BV, Netherlands
  • 1986 Associate Professor, ICCAS
  • 1981 Research Associate, ICCAS

PROFESSIONAL SOCIETIES AND ACTIVITIES

  • Member, Committee for Terms in Chemistry, China National Committee for Terms in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 Council Member,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 (1999-2003)
  • Council Member, Polymer Division,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
  • Council Member, Chinese Society of Composite Materials
  • Member, Subcommittee of Composite, Chinese Socie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 Member, Subcommittee on Macromolecular Terminology, Polymer Division, 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IUPAC M401)
  • Member, Subcommittee on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Commercial Polymers, Polymer Division, IUPAC (IUPAC M421)
  • Member of Editorial Board, Acta Materiae Compositae Sinica
  • Member of Editorial Board,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 Chairman of First, Second, Third and Fourth International Symposia on Engineering Plastics
Member of the Scientific Committee of the POLYCHAR World Forum on Advanced Materials (2008-)
 

童真.jpg
何嘉松-简历.doc